台灣本土流行音樂專欄

美麗的風景伴隨著悠揚的音符

台灣本土流行音樂

台灣又被稱為福爾摩沙,美麗的寶島上住著來自各地的移民,他們的音樂又是如何反映出多元的歷史樣貌呢?

台灣本土流行音樂

        唱歌是人類的天性,出自於不同的文化歌曲擁有不一樣的旋律,而歌詞也時常透露著人們當時生活的情態,某些特定時代的流行歌曲因為能真實反映出歌唱者的心情,故也被大眾傳唱著。而於特的時空下所發展出的民歌,其旋律除了寄託了當時人們心靈,更反映了一個族群的文化內涵。然而,由多元民族所組成的台灣,其土地上乘載著多元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更經歷了多次的政權更替,在不同世代間,歌詞與旋律之間又是如何反映著不一樣的社會現象以及歷史關係呢?
        在漢人渡海來台之前,這個寶島已住著一群原住民,而在台灣的民間社會中流傳已久的〈三聲無奈〉一曲,其旋律與節奏源自平埔族的原調,有些歌曲起初甚至是西拉雅族的祭歌,然隨著與漢人移民文化的日漸交流後,此曲也被譜上了閩南語歌詞,後來,這首歌的旋律也被傳唱到台灣各地,於是在不同的地方又被譜上不同的詞,像是〈思想起〉、〈牛犁歌〉、〈台東調〉、〈生蚵仔嫂〉等歌便共享了極相似的旋律與節奏,當然台灣各地所發展出來的旋律又有些微差異,若要針對曲的形式再細分,則可再區分為四季春、五空小調、楓港小調、守牛調、平埔調……等,然而,會造成此現象,可能又與當時交通的不發達有關,因為地理的隔閡,而使得相同的旋律演化出不同的歌詞版本,甚至是出現了不同的曲調。而在歌詞的部分,也直接反映了當時人的閩南語文化,例如〈三聲無奈〉中以「月娘」來形容月亮,以「目屎」來形容眼淚,而從〈思想起〉的「楓港過去呀伊嘟是車城,花言巧語(呀伊嘟未)愛聽(啊噯喲喂)」、〈台東調〉的「來去台東花蓮港 ,路途生疏(仔喂)毋捌」,與〈生蚵仔嫂〉的「人人叫阮是生蚵仔嫂,欲食生(喂)是免驚無」等歌詞中,可觀察出各歌詞版本所描述的故事地點、情節,以及當時民眾所慣用的發語詞與語助詞,資料也顯示了那時期的民眾時常把生活中的瑣事入歌,此現象頗有〈詩經〉中所形容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之義。此外,某些被眾人傳唱的歌曲也有多種曲名,如〈思想起〉這首歌,就存在著〈思想枝〉、〈自想起〉、〈思雙枝〉……等別名,而此現象可能起因於當時書信往來的不便、民間口語傳述之口音差異所造成的,此更是一個明顯的語言學現象。

三聲無奈與西拉雅族的祭歌之關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kznqZVkZU

思想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GxWdXBUm6k&list=PLm7v19l3xIWXHxQXqeWnW0XTCL6NUqn8w
牛犁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NYXKkchyY
台東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8c1kJ7f3Y
生蚵仔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ZOQicQxwNs

        隨著時序來到了十七世紀前期,歐洲人乘著船橫跨了太平洋,來到了美麗的福爾摩沙島,平埔族的歌謠又因此被譜上了不同的詞,例如這首由加拿大籍馬偕醫生依據聖經《路得記》第十一節所編寫的聖歌〈拿阿美〉(Naomi),其歌曲旋律便是取材於平埔族的歌謠。同時期還有另一首歌,其為由陳達儒作詞,許石作曲的〈安平追想曲〉,在曲名中,「安平」兩字便確切點出了當時的故事地點,而歌詞中「身穿花紅長洋裝,風吹金髮思情郎」顯示女主角具有洋人血統、「只有金十字,給阮母親仔做為記,放阮私生兒」點出了荷蘭治台時代的基督教信仰,「啊!伊是荷蘭的船醫」更直接點出了此首歌的男主角,在歌詞中不但明確的反映出台灣於十七世紀當時的歷史背景,同時也使民間那浪漫與淒美的異國戀文化經由歌詞而被流傳下來。

拿阿美Naom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8H94oyNZA
安平追想曲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hOghfZKIc
安平追想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nzzCOJg6SE

        到了十七世紀後期,代表中國明朝的鄭氏家族從中國渡海來台,進而取代了荷蘭人與葡萄牙人對台的統治權,這時有群同樣來自於中國的農民與軍官也隨著鄭成功渡海來台開墾。爾後隨著朝代的更替,中國清朝官員派兵接收台灣,這時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閩粵移民來台灣開墾,此時較具代表性的歌曲有〈恆春農耕歌〉,其旋律又是取自於平埔族原調,歌詞描寫當時泉漳移民在台灣開墾時的心情。至於〈客家本色〉這首歌則是道地的描寫了客家移民的精神,歌詞中,「唐山過台灣」將中國指稱為唐山,而「咬薑啜醋幾十年,毋識埋怨,世世代代就捀勤儉傳家」更點出了客家民族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態度,而〈採茶歌〉則是與其經濟生活相關,雖然歌詞於情愛相關,但卻是客家人於工作時常唱頌的歌曲,另外,還有〈細妹仔按靚〉一曲,詞中反映出多個客家族群所常用詞彙,如以「細妹仔」來指稱少女,而「妹」這個用語習慣更反映在許多客家女姓的名字中,而「靚」則用是很漂亮的意思,而「靚」在同在中國港粵一帶的語言文化中也有同樣的使用習慣,而此種語言學現象也反映了地緣關係與語言發展之間的相關性。

恆春農耕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_Jo-OPQFw
客家本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wV8oYE_8g
採茶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ezlldtxqA
細妹仔按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7bLRF1_II

        1960年左右的清領時期後期,台灣面臨了開港通商,當時的淡水、安平、雞籠、打狗港成了熱絡的商業口岸,港口的附近也開始湧入越來越多的居民,而有首〈淡水暮色〉便描寫了淡水一帶在經歷繁華過後的黃昏街景,雖然這首歌是在民國初年所編寫,但我們可以透過歌詞一窺淡水港於商業發展上的歷史脈絡。

淡水暮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A6ZaiR8c4

        後來,中國因積弱不振,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敗給了大日本帝國,台灣也因此成為了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移入的日本人帶來了許多日本文化,更有許多日本歌曲與旋律被改編成台灣歌曲,並傳唱在台灣人民口中,在殖民後期,政府更推動了一連串的「國語」運動,而這時候的所謂的國語即是日本語。而在日治時期,客籍作曲家鄧雨賢寫了許多首膾炙人口的台灣歌曲,其多以五聲音階創作且獨具台式風格,於當時更形成了「四月望雨」之稱。首先,〈月夜愁〉這首於1933年所發表的流行歌曲,其最原始的曲調即是來自平埔族的歌謠,即與馬偕醫生的聖詩〈Naomi〉擁有相同旋律,只是歌詞改為描述婦人思君的情形,然曲中「三線路」一詞卻也點出了日治時期的道路景觀,此是因為當時的日本政府拆除了台北城的城牆,並於原址上建築了安全島,並分隔成三線道路,而於路旁所設置的人行道,更是當時情侶約會的好地方,這也促成了此的成為此首歌曲的故事舞台,然而,在皇民化的運動中,為了配合日語政策的推行,日本人栗原白也被其官員要求將歌詞改寫,而有了〈軍夫の妻〉這首歌,歌詞不但成了日文版,其中「御國の為に,召されて」與「死んで帰ると,あの言葉」更凸顯了執政當局如何試圖透過流行歌曲來影響人民的意識形態。此外,同樣由作曲家鄧雨賢所創作的〈望春風〉,是一首旋律具有閩南調子且於歌詞中保留著古代漢語的曲子,歌詞中「郎君做尪婿」與「伊驚呆勢心內彈琵琶」等出現了許多閩南語詞彙與當時代的一些諺語,然在1933年出版後因流行度甚高,日本人越路詩郎因應官員的要求而同樣的將此歌詞做了改寫,而產生了〈大地は招く〉這首歌,其被用來宣傳大東亞共榮圈的理念,歌詞中「仰國に捧げいざ行かん,大地は招く氣は勇む」即鼓勵日人前往位於中國東北方的滿洲國開墾。而〈雨夜花〉這首歌的雛形原本是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學健將廖漢臣所寫的一首兒歌〈春天〉,但譜曲的鄭雨賢把詞改為一首淒涼的男女情歌,然後來日本人為了鼓勵台民代表日本皇軍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將歌此改寫,形成了〈譽れの軍夫〉這首歌,詞中「赤い襷に,誉れの軍夫,うれし僕等は,日本の男」顯示在皇民化政策下台人亦為日本人、而「君にささげた,男の命,何で惜しかろ,御国の為に」鼓勵台民為天皇而戰,最後「花と散るなら,桜の花よ」一句更暗示櫻花為人民精神的象徵,然之後因旋律深受日人喜愛,在1942年日人西條八十再次將歌詞改寫,創作出〈雨の夜の花〉這首歌並將之傳入日本本土,但因此時歌曲的性質與需求已與以往不同,故其轉為描述傳統日本文化下的夫妻觀念。而〈四季紅〉一曲則是李臨秋與鄭雨賢於1938年由日東唱片發表的歌曲,詞中描述日據時期男女出遊談情的情景,而「有話想要對妳講,不知通也不通」一句更暗示男女主角間似乎有語言文化的隔閡,這正好反映出當台灣當時代因多元民族所造成的語言混亂情形。另外還有〈丟丟銅仔〉這首歌,其於歌曲中描述火車過山洞的情狀,但因為是閩南語民謠,違反了官方對方言「只准演奏,不准演唱」的規定,故於1943年的厚生演劇研究會公演舞台劇中被日本政府查禁,但從這首歌的歌詞中,也可以發現日治時期間台灣鐵路快速的發展社會情形。

月夜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w8lB93RKVI
軍夫の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gMseZ0kwhc
望春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ipwp8zlGI
大地は招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fxJGbh6gs
雨夜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AzCTzYquQ
譽れの軍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1GHZYYxC0
雨の夜の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1151zPacSU
四季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1P_B-rq-eI&list=PLE4FF23377784C294
丟丟銅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qLrtDbuPE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來自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政府從戰敗的大日本帝國手中接收了台灣。然因中國當時正面臨國共內戰,台灣的物資為因應內地戰需,造成島內物價飆漲的現象,而民生問題也成了此時歌詞的主題,其中〈收酒矸〉與〈燒肉粽〉兩首歌便在描寫當時人民那為了糊口而終日奔波的困苦情景。

收酒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42Qsbf7Ik
燒肉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2NnlmUmNBY

        1949年隨著國共內戰失利,國民政府被迫遷台,在戒嚴與動員戡亂的政治背景下,國民黨政府施行了一連串的高壓統治,有許多歌曲便反應出人民受到壓迫時的悲情之聲,如〈苦戀歌〉、〈青春悲喜曲〉、〈秋怨〉、〈鑼聲若響〉、〈秋風夜雨〉、〈孤戀花〉……等,而〈望你早歸〉更於詞中描述戰前那二十多萬為被大日本帝國抓去充當日本軍伕的台灣青年,在戰爭結束後卻仍然無法順利回到故鄉的情景。此外,〈阿爸的心肝寶貝〉更是描寫了台籍菁英是如何於威權統治的陰影下受到白色恐怖的迫害。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也同先前的日本政府般,禁止島上的人民說方言,除了成立了「國語推行委員會」,同時亦大力的推行「國語」政策,只是這個時期的官話變成了北京話,也因此許多閩南語歌謠被政府禁唱,其中更囊括多首從日治時期所流傳下來的歌曲,其中〈四季紅〉曾因歌名中出現與共產黨相關的紅字而被改名為〈四季謠〉,而〈何日君再來〉更曾被國民黨政府、共產黨政府及日本方面同時列為「禁歌」,而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則認定這首歌有召喚共產黨返回上海之嫌,而一度禁播此曲。當然,於此同時執政當時為了穩定政權,政府官員更特別創作了〈領袖頌〉一歌曲來宣揚自己的政治權威,歌詞裡「中華民族發出了反共的怒吼」、「打倒朱毛,驅逐俄寇更」反映出當時代的台灣政治意識形態,還有〈中華民國頌〉,裡面「喜瑪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中華民國,千秋萬世,直到永遠」同樣宣告了國家領土範圍、地理情狀,並企圖凝聚中華民族的團結意識。然在政治力的介入與影響下,此時期的歌曲旋律與歌詞反而多呈獻出上海、香港風格的延續,迥異於1945年以前的曲風,其中〈蘇州河畔〉就是以中文譜詞,因為長時期的國語推行,許多本土語言開始式微,中國語北京腔成了主流,但其也間接了形成了一種文化語言霸權的現象,而〈綠島小夜曲〉就是於當時被廣為傳唱的一首中文歌曲,雖然總是被不正確的貼上政治標籤,但其實身為作詞者的潘英傑與作曲者的周藍萍均是隨國民政府撥遷來台的音樂才子,他們於某一個仲夏夜晚於中國廣播公司發表此一歌曲,其他的台語詞曲、日本詞曲便鮮於廣播電台上放送。

望你早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CWMk21ym4
領袖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ihEDR9pIE
中華民國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5KbJTgzXQ
蘇州河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NUuypCBzDQ
綠島小夜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VhsumP48I

        而後來時序來到19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於出口擴張時期下的台灣從農業密集的農村社會轉變為勞力密集的工業社會,許多青壯年開始離鄉工作,然因當時的交通仍不發達,故歌詞多在描述離別情景,其中〈孤女的願望〉、〈黃昏的故鄉〉,便於歌詞中反映了當時的女工遠離家鄉工作、台灣工商業發展下的都市角落之情景,如「請借問播田的,田莊阿伯啊,人塊講繁華都市,臺北對叨去」、「阮想欲來去都市,做著女工渡日子」等句,而「流浪的人無厝的渡鳥,孤單若來到異鄉」則顯示當時青少年男女所普遍擁有的思鄉情緒。同時,因為台灣與日本於存在著過去的歷史淵源,且在生活與政治壓力的長期影響之下,有些民眾也開始還想念起往日的時光,有許多於日本治台時期所留下的歌曲,開始悄悄的流傳於民間,同時許多日本歌曲甚至被重新譜上閩南語歌詞,而能被台人傳唱,如〈孤女的願望(花笠道中)〉、〈媽媽請您也保重(俺らは東京へ来たけれど)〉、〈黃昏的故鄉(赤い夕陽の故郷)〉、〈溫泉鄉的吉他(湯の町エレジー)〉、〈愛你入骨(骨まで愛して)〉、〈夜雨思情(大阪しぐれ)〉、〈冬戀(みちづれ)〉、〈午夜夢迴時(長崎の女)〉、〈榕樹下(北国の春日)〉、〈港邊送別(はとばかたぎ)〉……等。

孤女的願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wf-A0N8KAY
花笠道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W7qPbilusk
黃昏的故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HUNvOoDM24
赤い夕陽の故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qdGVhDO1vM
媽媽請您也保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4HvFlA4eQ
俺らは東京へ来たけれ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YwneZ3oF-Q
溫泉鄉的吉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0PYV4un5D8
湯の町エレジ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ycw9dUjz8
夜雨思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cA9s6aFKU&list=PLfQDkmSnREVUcMXhWbqANGtdrRrXwRUZr
大阪しぐ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9b-fi_nDI

        隨著1956年美國隊越南戰爭的介入,駐台美軍驟增,西洋流行歌曲開始風行於台灣社會,民眾傾向於聆聽、唱西洋歌曲,此時期熱門歌手除Beatles外,還有 Gerry & The Pacemakers、Hollies、Herman’s Hermits、Rolling Stones、Animals,而著名的歌曲則有1968年由The Beatles 所演唱的 Hey Jude、The Cascades 的 Rhythm Of The Rain……等,幾乎全是由英文歌詞所組成,詞中出現了許多唱頌西方愛情價值觀的語句,如「You're waiting for someone to perform with」、「The only girl I care about has gone away, Looking for a brand new start」等,均在創造男女自由戀愛的風氣,而於此同時,國內的知識份子卻開始排斥帶有本土文化的流行音樂,而國內作曲家所創作的音樂更常被批常被批評為靡靡之音。

9999999 tea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vyLnphuefY
Hey Ju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_MjCqQoLLA
Rhythm Of The Ra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5Pit2WJ6dI

        1972年,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及1978年中美斷交後,激發了國內年青人面對自我文化覺醒,1976年,李雙澤在淡江大學一場演唱會,質疑大家都喝可口可樂、唱西洋歌,呼籲「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內容包含:中國現代詩為詞、懷古與歷史、大陸鄉愁、流浪情懷、告別、瓊瑤愛情,另有回歸台灣的常民生活、友情、勵志……等。其中〈龍的傳人〉裡「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幾句就表達了族群中濃厚的中國意識,而〈月琴〉中「唱一段唐山謠」、「抱一支老月琴」與「獨不見恆春的傳奇」則記錄著台灣民間的時代特寫與鄉間情懷,乃至〈外婆的澎湖灣〉歌詞中的「踩著薄暮,走向餘暉,暖暖的澎湖灣」也有記錄著台灣離島居民的生活情狀,此外,〈你那好冷的小手〉一曲中則描述了當時代青年所崇尚的唯美「瓊瑤式」愛情觀,而〈蘭花草〉更將現代詩詞帶入了歌曲之中,其他諸如:〈月琴〉、〈鄉間小路〉、〈歸人沙城〉、〈微風往事〉……等均是那時期典型的代表,其中雖然展現了不少的中國情懷,但此時已不同於國民黨遷台初期,那些執政者所刻意且積極營造的意識形態。

龍的傳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8kLPuBSruc
月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NhZQparfc
外婆的澎湖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EoNjnyd56s
歸人沙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uUo9axPFJE
你那好冷的小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UJBg0JizrQ

        1980年代末期起,隨著政治上的黨禁開放、解除戒嚴與本土化運動興起,台灣的大學學者開始轉向來批判中國文化霸權,並開始爭論鄉土文學與中華文化之間的異同,而「校園民歌」中所被隱藏的中國風格與單純清新的文學氣息,也與新興的「回歸台灣本土草根文化」號召出現了歧異。然在多元文化開始發展,許多港台電影、廣播劇還有楊麗花的電視歌仔戲開始流行全台,以前被視為禁歌的〈何日君再來〉也被鄧麗君重新翻唱,而〈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也是鄧麗君的代表作,這些歌曲甚至還流傳至東南亞的華人圈,可見語言與當時代的地緣政治也有些許關係,而歌手鳳飛飛亦演唱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流行歌,如〈願嫁漢家郎〉、〈相思河畔〉、〈愛的禮物〉,除了以上這些代有中文歌詞的歌曲,知名歌手鄧麗君與鳳飛飛亦開始以閩南語翻唱不少舊時代的台灣本土歌曲,像是之前所提及的〈思想起〉、〈牛犁歌〉、〈台東調〉……等。

思想起(鄧麗君翻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5c8ZrloPfk
牛犁歌(鳳飛飛翻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OxSTlXVhE
小城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vzmTa2y4Bs
月亮代表我的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1xS4yXbryc
愛的禮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z96Z5pOaU
甜蜜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Ad29rRa9es
相思河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BFcJFPOM4

        隨著時代邁入了二十一世紀,現代流行歌曲愈趨多元,江蕙、五佰、張雨生、李宗盛、張宇、周杰倫、動力火車、五月天、梁靜茹、羅文裕、閃靈樂團……等多位知名歌手亦演唱了不少中文歌、台語歌、客語歌、原住民歌以及英文歌,最近甚至開始有泰文歌、日文歌開始流行於台灣社會,甚至越來越多的台灣流行歌的旋律也開始與其他各地的文化做結合,像是羅志祥所演唱的〈灰色空間〉一曲其旋律即借自2003年的電影「클래식」中的韓國古典民謠、王心凌所演唱的〈月光〉旋律借自日本民謠〈亜麻色の髪の乙女〉,而之前鳳飛飛所演唱的〈相思河畔〉其旋律亦借自暹羅民謠〈จุดยืนความรัก〉,鄧麗君所唱紅的〈甜蜜蜜〉,其歌曲旋律則借自印尼蘇門答臘的船歌〈Dayung Sampan〉……等,這一首首翻唱曲,其實也於語言學上某方面的反映出台灣與鄰近國家的文化交流關係,更反映出台灣島上其實住著來自東亞各地的移民。如今,語言的多元、政治的多元、族群的多元、歷史的多元被充分的反映在台灣社會中多元的流行歌曲上,同時回顧這一首首曾於台灣這塊土地上被傳唱的歌曲,隨著不同時代的政權交替,歷代的執政者為了箝制與人民的思想,雖刻意的竄改了歌曲中的歌詞以營造政治性的意識形態,但他們卻改變不了旋律於人民心中所烙印下來的情感,我們時常認為文字符號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語言方式,然純粹聲音所創造出來的旋律又何嘗不是呢?文字史料也許容易受到政治力的影響,但旋律卻是以一種更真實且直接的方式來記錄著歷史,民謠中的旋律與歌詞除了乘載文化,更乘載著各時代人們的情感與社會的面貌,想要了解一個社會,就先聽聽那群人所唱的歌吧!

Dayung Samp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PlF93rOck
จุดยืนความรั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8fYbeyJdQY
클래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t8dj4ClyvM
亜麻色の髪の乙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nOIWI4OzD0
情歌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Iij-1ItPk
請說客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OzFv8fGQM
Aka pisawa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uEvkk-eg8
海波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YLl1-eFOI
暮沉武德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zmek3PqNs

參考資料來源:
1.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10th edition, by Victoria Fromkin, Robert Rodman, and Nina Hyams. 2013. MA: Thomson.
2.李筱峰教授網站:
http://www.jimlee.org.tw/
3.台灣流行音樂維基館:
http://www.pmdb.org.tw/
4.臺灣流行音樂資料庫 TAIWAN POPULAR MUSIC DATABASE:
http://www.tpmw.org.tw/index.php/%E5%8F%B0%E7%81%A3%E6%B5%81%E8%A1%8C%E9%9F%B3%E6%A8%82%E7%99%BC%E5%B1%95%E5%8F%B2
5.魔鏡歌詞網:
http://mojim.com/twznew.htm
6.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7.郭麗娟:《台灣歌謠臉譜》,台北,玉山社 ISBN 957824679X
8. 劉澤民、陳文添、顏義芳編譯,2001,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9.李映慧.四、月、望、雨-鄧雨賢.國立編譯館.2010-12-04
10.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台灣今昔之旅》,前衛出版社,1997
11.Dayung Samp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PlF93rOck
12.จุดยืนความรั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8fYbeyJdQY
13.亜麻色の髪の乙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nOIWI4OzD0
14.클래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t8dj4ClyvM
15.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企劃製作, 陶曉清統籌, 楊嘉主編,2015,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台北:大塊文化
16.蔡明振,2004,「時代樂府」:民國六○年代(七○年代)校園民歌之研究。
17.張釗維,1992,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發展史。
18.本報訊,〈「中華民國頌」突被撤下 中視開播曲恢復舊調〉,《民生報》1981年1月7日第9版
19.被淹沒的島嶼戰史——高砂義勇隊, Taiwan Panorama, 1999.3
20.周婉窈; 共同編寫人. 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年)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 台灣史論文精選(下) (台北: 玉山社). 1996: 161–201
21.龍應台. 大江大海1949. 2009.
22.文·蔡文婷,圖·鄭恆隆,增·曾文獻(7/29/02),"臺灣歌謠望春風(Histroy of Taiwanese Pop Songs 7/02),光華雜誌Vol.27No.5May,2002.

回到最上層

Recent Comments

施工中

進度完成百分比:

20%